一、國有企業布局結構不合理
國有企業目前戰線拖得過長,過于分散問題很突出。在398個國民經濟行業中,國有經濟涉足的行380多個,戰線過長問題突出;行業集中度不高,集聚效應發揮不夠,優勢產業和核心主業不突出。在真正需要發揮作用的行業,國有資本力量反而不足。高端行業供給不足。 目前我們大部分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中低端,高端設備的關鍵零部件仍然嚴重依賴進口,優勢產業和和自主創新產業發展不突出。如航天發動機制造業、 高性能芯片、復合材料、精細化工、 精密儀器、操作系統、生物新藥等。產能過剩問題 較嚴重。如工業產品包括鋼鐵 煤炭、 建材、機電、汽車、造船幾乎都生產過剩,鋼鐵 煤炭 水泥產能利用率70%左右,船舶產能利用率不足60%。新舊動能轉換連接不暢。新常態下,舊的發展動力減弱,新的發展動力正在孕育中,增長動力的轉換面臨較大挑戰。
二、科技資金投入過低 ,科技投入量不足,科技產出率偏低
科技投入資金過低導致國有企業科技發展空間狹小,在發展方面后勁不足。科技研發和科技投入量是企業能夠在競爭中生存的主要條件。不但能給企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好處,同時也增強企業的發展實力。國有企業背后有國家政策在扶持,同時在市場投入方面來說也占據絕對的發展優勢。但是,科技投資成本往往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顯示出短期收益較小的潛在問題。因此,企業的經營管理層對科技資金投入較少重視。企業總體競爭中,恰恰是科技實力的競爭顯示出企業長期發展的綜合實力。
科技投入量方面,企業雖然大力進行改革,但是在科技投入管理方面還是漏洞百出。現階段,新組建的科技人才隊伍實力相對薄弱。在科技人才培訓方面,處在初步組建階段,雖然我國國有企業已經有30余年的改革歷史,但是比起國外大的集團企業,改革力度還遠遠不夠。
國有企業在科技產出率方面處于較低的發展狀態。主要是科技人才隊伍研發力度偏弱,科技產品科技含有率偏低,主要其發展程度與市場要求還存在相當差距,導致市場要求質量達標的科技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還將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國有企業科技總體占有率很低,十分薄弱,從而在國際科技實力競爭方面處于劣勢地位,不利于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
三、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偏弱,自主知識產權意識薄弱
自主知識產權方面國有企業跟國外企業相比較弱,主要是國有企業核心技術方面相對缺乏,核心技術人才管理方面呈現混亂狀態。髙科技領域方面的發明專利國外獨占鰲頭。自主知識產權方面,中國企業大概只占有十分之一的份額,在中國機械工程方面大型企業,技術80%上還依賴于國外。印有“中國制造”的產品中,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產品卻寥寥無幾。現階段,中國市場中,很大程度上是國外企業推銷產品的市場,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制造和銷售產品的市場,成為代替別人發財和發展的工具。中國實則是世界著名的制造大國,卻也是名副其實的品牌弱國。自主品牌的缺失成為我國發展核心競爭能力的瓶頸,我們需要不斷更新發展機制,努力培養高端科技人才,不斷加強核心技術方面的隊伍建設。
四、高級技術人才缺乏,沒有組建人才梯隊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生產力。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具體執行者和實踐者,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企業創新的實際效果。國有企業目前缺乏高級技術人才,尖端人才,這也是制約國企深化改革的一個掣肘。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備人才儲備,沒有建設一只強有力的人才梯隊,保障和解決國企改革中用人的問題。
(玉飛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