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還闡釋了修身的幾步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大約指的是研究萬物、獲得知識、誠實篤意、端正思想。重頭戲落在“修身”,否則就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顯然絕大多數(shù)人是止于“修身、齊家”而并不需要“治國、平天下”的。但是,如果沒有絕大多數(shù)人“修身、齊家”哪有“治國、平天下”的民眾條件和社會基礎呢?所以“修身、齊家”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出工出力呀!比如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的群眾基礎好,就有利于解放軍打勝仗。據(jù)悉解放軍初入東北時,老百姓嚇得亂跑;而國軍入城,群眾夾道歡迎;怎么打勝仗?只有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發(fā)動群眾,才能打敗蔣軍“治國、平天下”。
無疑,極少數(shù)“治國、平天下”的人必須“修身”絕佳。但是“修身”絕佳可不一定就能“治國、平天下”。據(jù)悉希特勒就曾為人溫和且笑容迷人,也曾是極富藝術靈感的出色畫家,還曾是機智、堅韌、不怕死在炮彈坑和死人堆里奔波的通信兵,更具大師級廣告和營銷策劃稟賦,他最早提出“人民汽車”的概念(后因其惡名改稱“大眾汽車”),他最早設想高速公路網(wǎng),等等;其“修身”不可謂不出眾吧?可惜天才與瘋子只一步之遙!歷史的錯構給了這個瘋子“治國、平天下”的機會、結果孽生出了個惡貫滿盈的戰(zhàn)爭屠夫!
所以,“處江湖之遠”為“國”為“天下”而“修身”是必須的,但是“修身”與“治國、平天下”而“居廟堂之高”卻無必然的邏輯關聯(lián)!倘謂之“窮則獨善其身”或有必要,然謂之“達則兼濟天下”就務必要慎之又慎了。
所謂“修身”無非修德、修才。德才相生相成,德生于才、所謂“格物、致知”,才成于德、所謂“誠意、正心”。德才由具體歷史背景決定、以特定思想理論衡量、沒有統(tǒng)一標準。何為“格物”?“格”是研究萬物的框架和根據(jù),即在特定理論框架中根據(jù)特定時代條件研究萬物。由此決定“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等。
倘若“修身”修到極致了怎么辦?曾經(jīng)有個“馬斯洛人生需求”的寶塔式模型,從底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向上壘出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人群數(shù)量是越來越少,直到最高層極少數(shù)人可以達到的巔峰曰自我實現(xiàn)。但是馬斯洛先生沒說自我實現(xiàn)以后的事兒。然觀現(xiàn)實,不論是科技、文化、藝術還是財富、權勢等行行狀元或大佬們多半都會皈依宗教。或許他們實在無法釋解“高處不勝寒”的絕頂造化,只能是“神助我也”!于是乎“靈修”便成“修身”之后的唯一自慰了。
絕大多數(shù)中低需求的人們遠遠不及“靈修”資格,卻有一種“修身”的目標曰“不卑不亢”。對神不卑、對鬼不亢,對上不卑、對下不亢,對富不卑、對貧不亢,對強不卑、對弱不亢……若乎“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若乎“悲憫世上不幸、同情人間不平”?曰“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
有位相聲界老前輩教導他徒兒說:當別人都把你當個人的時候,你千萬不要真地把自己當成個人了;當別人不把你當人的時候,你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個人!
(潤華供稿)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