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復習了一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不禁聯想起當年毛澤東不愿受大元帥軍銜的執拗。
這部冠名《英雄》的電影,塑造了無名、長空、飛雪、殘劍等刺客的系列英雄形象,也塑造了嬴政的大王英雄形象。他們英雄在哪里?刺客們為了列國人民抗秦自保,不惜冒死赴義!大王為了“天下”人民運籌統一疆域、文字、交通、度量衡,而武力伐滅列國、徹底消除列國戰亂,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背負千古罵名!
電影詮釋了“英雄”的兩大要素,第一是為了人民,第二是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利益、生命、親人、家庭、榮譽和名聲。
英雄的第一要素“為了人民”,這是英雄區別于亡命徒以及一切反人民的頑固分子的分水嶺。離開“為了人民”的大前提,即便再不怕死、再敢犧牲、再甘自棄都不能稱為英雄。英雄只能是人民英雄!
英雄的第二要素“不惜犧牲自己”,是英雄區別于一般人的試金石。一般人也可以“為了人民的利益”有所作為,但是要為此“犧牲自己的一切”就顯然不可能了,甚至認為是傻子、愣頭青!
電影塑造了金戈鐵馬中的英雄,因為金戈鐵馬隨時需要“為了人民”的“犧牲”,自會英雄輩出。若從毛澤東晚年填詞《賀新郎·讀史》中一句“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來看,金戈鐵馬又何嘗不貫穿人類歷史,英雄又何止萬千!
曾記否,毛澤東情不自禁地袒露心曲:“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著的人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并直言不諱地坦誠告誡:“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
由此,或許稍可理解當年毛澤東不受大元帥軍銜的執拗了:
1.因為“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這實在是包括刺客和大王在內的無數英雄無可奈何的人世抉擇!
2.因為“流遍了,郊原血”的戰爭殘酷,無不刺痛悲憫情懷,又何以承受“一將成名萬骨枯”的巨大不忍呢!
3.因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的歷史價值觀取向,又怎能不對個人在歷史上突出、杰出或偉大作用保持必要的清醒呢。
噫!一篇讀罷頭飛雪。歌未竟,東方白。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